大商帮,领先的商协会运营管理云平台

Shangbang News

/ 会员动态

浓情端午粽动员

发布时间: 2018-06-03 来源: 小仙女 点击率: :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了解吗?很多人认为端午吃粽子和屈原有关,这是真的吗?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下面小编来为你揭秘答案。

首先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什么是粽子?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端午节由来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端午节安康



  屈原是楚国的贤臣,相传,他不忍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便投入汨罗江自尽。


  他死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小船,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让鱼、虾、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体。


  后来,人们害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包住饭团,在外面缠上彩丝,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现在粽子的模样了。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安康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当然粽子也并非只有端午才能吃,平日也有不乏吃粽子的。大商帮商城在众多粽子中层层筛选,终于挑选出了下面这一款老少皆宜,口味齐全的秭归粽子推荐给大家。

湖北屈原故里秭归粽子
身有正气誉乾坤,可口香味美。





湖北 屈原故里秭归粽子 十二粽六味

购买请戳下图 ↓↓↓



  平时鱼肉、菜吃多了,一吃该粽子,味道正,可口香美。


  尤其异乡奋斗时,佳节不能归家时,遇见对的美味,似乎也能想起吃粽子那时一家人多么欢乐的样子,无形中,让人乡愁暂缓,好像并不是自己一人,身后还有让我继续前行的力量,触发心之所思,即使别人不懂,别人不爱,但我们还有家人!





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