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咏人诗。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与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所咏人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如孔子所说“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孔子家语·好生第十》)”。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实乃“千古去思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
周朝初年,时局动荡,纣王儿子武庚联合管叔与蔡叔发动叛乱,召公支持周公摄政当国,积极配合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挽救了危急的周王朝,还将江汉地带扩展成为周朝的疆土。召公和周公将周天子的直辖区域分为两部分,周公治理陕东,召公治理陕西(今河南陕县以东与以西)。
时局稳定后,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给西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巩固奴隶制政权的体制。召公作为行政部门的最高长官,作为种种治国方针和礼乐制度的实际执行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太公望(姜子牙)和周公接连病逝后,召公便成为政界泰斗,在主政的几十年中努力维护社会安定,到周康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非常稳定后他才逝去。召公一生历经文、武、成、康四代,为巩固西周政权呕心沥血,其“甘棠遗爱”的政声与“周公吐哺”不分伯仲,其不斐的政绩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仍不褪色,被后世永远铭记。
召公经常到民间巡行,在棠树下裁决狱讼、处理政事,处理结果常常使公侯伯爵信服、庶民百姓满意。他开创了现场办公的先河,使政情民意能很好地上传下达。在陕县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召公的动人故事,传说召公每次去民间巡查,都爱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当地官员命令百姓空出房子以供召公休息并给召公煮饭,召公总是当即劝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
一次
召公走累了,他看到田野中长着一棵棠梨树,便来到树下休息。他从树上采食棠梨果子止渴,赞到:“这株甘棠树太好了,绿荫遮日,果实又香甜,农民干活累了,可以休息和止渴,所以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株树,莫要砍掉它当柴木烧掉。”召公坐在棠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爱民如水,努力做到民无冤情,他所管辖的区域政清治明,经济发达,百姓其乐融融,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的来历。
有一次
召公在察访中遇见一领主因家奴损坏工具,对其捆绑责打。召伯命他去刑,并谆谆教导:家奴损坏工具是小事,而你责打家奴是在损坏创造财富的国家工具,是大事。礼制要求不同分工者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社会方能繁荣发展。作为领主,应当心向慈爱,怀保小民,体察百姓疾苦,悉心爱护小民,方能使社会安定、人间和谐。
有一次
召公在乡间巡视,见两名男子为夺妻而斗殴。古时女子婚嫁,无证无凭,因而易起纷争。召伯在公平地决断完此事后,想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为稳定家庭秩序,确立夫妻名份,他制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的“婚嫁六礼”,为婚姻的庄严神圣和夫妻双方的义务责任提供了心理、习俗和制度的保障。
当地人们为纪念召公勤政爱民、清廉听政的事迹,表示对他的爱戴和怀念,而不愿砍伐他曾坐于其下办公和休憩的甘棠树,并且歌之咏之,于是就有了《甘棠》一诗,并被采集到《诗经》之中。后来一代代诗人都为此感动不已,纷纷作诗称赞。诗圣杜甫路过陕县的时候,就写道:“天寒召伯数,地阔望仙台。”韩愈也有诗赞道:“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所以,陕县在古代还有“甘棠”的美誉。后世人们集体捐款,在陕县城中修建了一座召公祠,祠堂的院中便栽着甘棠树。也有文史专家认为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即为古召伯听政处原址,且于2012年建成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甘棠是古代北方常见树木,当年的召伯勤政频巡,现场办公的地方当然也不止一县一地,相信中原大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而召伯清风一样的廉洁与爱民的品德,现场体察民间疾苦的听讼与工作的作风,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执政执法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榜样。
作者: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 崔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