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04年出生于湖南涟源县,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排长、大队长、团长和师长,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员爱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国家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在党史军事上,李聚奎曾被誉为红军、八路、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将圣”。他曾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纵观李聚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实践了这一誓言。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在北京病逝。
“将圣”显威,率部两次活捉敌师长
1930年10月,红一军团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后,李聚奎任第二十七团团长。12月,蒋介石集中了7个师约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李聚奎带第二十七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里向敌人发起了攻击。战况激烈,第二十五团团长王玉洪不幸负伤,李聚奎挺身而出,指挥两个团部队与敌人继续战斗。不久,红军吃掉了张辉瓒师的戴岳旅全部和张辉瓒派来增援的一个团,一鼓作气直奔龙岗张辉瓒的指挥部。最后,歼灭战以全歼敌军第十八师两个旅及师部共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及第五十三旅旅长王捷俊取得胜利。
1933年2月26日,敌军五十二师和一个旅集结在大龙圩。红一军团首长面授任务给李聚奎:“你带九师直插大龙圩,动作要快,袭击敌人师部,争取活捉敌师长。”李聚奎接受命令后,立即指挥红九师部队奔袭大龙圩之敌。到距大龙圩约半公里处,李聚奎停住脚步,用望远镜向敌人方向眺望,只见大龙圩村边的小河桥上有一个敌指挥官,穿着雨衣,正拿着望远镜向有枪声的胶湖方向张望,身后有一匹马和牵马的马弁,再后有10余名提兜、带包的军官。李聚奎判断,那个拿望远镜的人就算不是二十五师师长李明,也应该是敌军一个较高级的指挥官。于是,李聚奎命令部队一线摆开,以急袭战法向大龙圩包抄猛袭。通常情况下,机枪连只做火力掩护,不打冲锋。这一次,李聚奎为了增强火力达到突击效果,命令机枪连跟步兵连一起冲上去。仅仅40分钟,就把敌人的一个旅和师部消灭了,俘虏敌师长李明及部下官兵300余人。
长征“开路先锋”,为信念孤身千里寻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一师担负掩护中央机关进行转移的任务,李聚奎指挥一师部队连续作战,连续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在中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李聚奎率红一师于3月21日、22日“四渡赤水”,31日再渡乌江逼近贵阳,把数十万国民党军甩在乌江北岸。红军奉命直奔大渡河。强渡大渡河,又是红一师打先锋。李聚奎在大渡河岸边指挥红一团开始强渡。勇士们乘坐的小船冲过了敌人重重火网,战胜了惊涛骇浪,终于登上大渡河的对岸,占领了滩头阵地。强渡大渡河成功了!
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河西部队称西路军。时任红9军参谋长的李聚奎率红9军(军长王树声)和红5军、红30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9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然而,到了1937年1月,身陷绝境的西路军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于河西走廊,于是骄横凶悍的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在整个河西走廊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许多同志惨遭杀害。
部队被打散,李聚奎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员,最后警卫员双脚冻烂,无法行走,他只好将警卫员委托给一家老乡,孤身一人,开始了寻找中央的迢迢征途。河西走廊离延安千里之遥,但他无比坚定,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脱离党的队伍,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继续为伟大理想奋斗。千里征途,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他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累了就地一滚露宿荒野,饿了就着雪水吃口向百姓讨来的干粮。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他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最后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抗美援朝“粮草官”,打造出堪称奇迹的“钢铁运输线”
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这是我军第一次跨国作战,军需给养问题自然成为首要问题。为此,毛泽东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重任的“粮草官”。
李聚奎又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他从l948年4月开始做后勤工作,为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美援朝的关键时刻,聂荣臻一下子就想起了李聚奎,由他提名,毛泽东批准,任命李聚奎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并送往前线。
在朝鲜战场,美国人的首要战术就是倚仗海空优势破坏我军的后勤供给线。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几天,由于我军既无制空权又无有效防空措施,400辆汽车3天就损失了一半。为了防空,李聚奎推广了群众的创造,让部队在信号站的基础上,增设运输干线防空哨兵,工作原理就像古时候的烽火台和抗战时的消息树,专门监视敌机活动。李聚奎还向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运输,应该对后方兵站加强防护,最好能配置高炮部队,我们不能只是藏,还要打。”彭总非常赞同,很快就作了部署。由于普遍建立防空哨所,点线结合,扭转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朝鲜北部的灯光能在3分钟内全部熄灭,好像有神经似的。虽然敌人 “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但始终没能破坏我们的钢铁运输线。毛泽东曾赞扬说:“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这是个奇迹!”
李聚奎还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志愿军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用“炒面”当军粮。第一次战役后,由于敌机轰炸,前方作战部队白天、黑夜都不能生火做饭,以免暴露目标。天寒地冻,部队的吃饭问题成了大问题。李聚奎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炒面。炒面既便于保存携带,又随时能食用,正符合志愿军目前作战的需要。于是,他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结果大受欢迎。1950年11月23日,他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粮食总量三分之一的炒面。中央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东南各省市布置任务,周恩来总理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和机关的干部一起为志愿军做炒面。仅20多天,第一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随后,香喷喷的炒面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由此留下了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和“凉水拌炒面,打过三八线”的佳话。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临危受命,搞石油得革命加拼命
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宣传的“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国石油工业应走什么路,把发展重点放在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问题亟待解决。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天然石油的资源情况不明。周恩来说:“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带过去,要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建设才行。”他在军委报的3人名单中选定了李聚奎。
李聚奎一到石油部就拜部长助理徐今强为师,请他上课,从石油专业的ABC讲起,每天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了两个月。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他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大西南、大东北,风餐露宿,辗转各地,调研第一手资料。他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保证了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
那段时间他消瘦得很厉害,直到昏倒在一次会议上,才不得不到医院去,经检查是患了糖尿病。那时没有什么治疗药物,就是用饮食控制,一天只吃二两多粮食,除了蔬菜也没有多少副食品。就这样,他除了不得已住过几天医院,回家就没休息过,照样到戈壁荒原和茫茫雪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1956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出,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60万吨一跃达到150万吨。当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结束。无疑,克拉玛依油田的建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
李聚奎在80岁那年给自己写下这样一段“座右铭”:“纵然给我再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是一句很简明的话,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代表中央军委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他们用“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评价概括了李聚奎的一生。
珍贵回忆
毛泽东与李聚奎亲切交谈
李聚奎和邓小平、卓琳、张爱萍观看军事表演
李聚奎与贺龙观看军事表演
李聚奎与李富春(左)、王鹤寿(中)在莫斯科
李聚奎在大比武中进行训练部署
文章综合自党史频道、百度百科等资料
★湖南三协律师事务所:对所有案件实行律师团队会审,疑难重大案件专家论证。受案热线:073184254278 / 15111377010 (何正翔)
精彩文章链接:
1、湘三协国代表首提为职业经理人立法和取消向广告业征收建设费!【三协要闻-238期】
3、陈政峰在全国人大《刑法》修改调研会上的发言!【三协要闻—236】
4、他以新身份亮相湖南,就破解商协会发展瓶颈提出八大路径,并曝光中广协负责人惊人内幕!
敬请关注《天下湘三协》姊妹网《高峰论谈》
高 峰 论 谈
热点聚焦 ▎高峰评说 ▎我在论谈
初心不改 与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