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
分布在以房山区董家林村为中心的
刘李店,黄土坡,立教,庄头,洄城
等6个自然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具有着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琉璃河遗址平面图
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一同探访
这座曾出土过无数文物瑰宝的历史都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受封立国的都城,三千年来人们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
早期发掘
直到1962年,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首次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后经多年的考古,这里出土了上万件的遗物。通过对这些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琉璃河遗址属于商周两代的古文化遗存。遗址的面积、古城址的时代、大型墓的存在及带有“匽侯”铭文青铜礼器的发现,为确定琉璃河古城的性质和作用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物证,证明了现今的琉璃河地区在3000多年前就是燕封地的中心地带。遗址内的古城址就是燕的都邑,是西周燕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对认识西周史,特别是对早期燕国历史的研究都有很大突破,同时更为北京建城及建都的历史找到了有力的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研究成果认为商周的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北京建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国。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整个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为5.25平方公里。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由古城址、居住址、墓葬区三部分组成。
● 古城址
城墙
城址
古城址位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是西周燕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也是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1962年对古城址进行考察时,发现北城墙地面以上还有一米多高的墙体。虽然现在古城址地上部分已不复存在,成为了一座埋藏于地下的古城址,但是古城风貌依然可见。
排水沟
1995年秋,经过发掘,在东城墙北段发现了一条用河卵石砌筑的排水沟,这条排水沟穿过城墙,通向城外。水沟宽1.2米,长约9米。排水沟的发现对研究古城址的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照。
“成周”甲骨局部
“其驭口口”甲骨
“用贞”甲骨
1996年再次发掘古城址时,在城内发现了数片龟腹甲片,均有凿灼。有文字的卜甲3片,共八个字。其中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
● 居住址
陶范
陶模
窑址
在已发掘的居住址这里,不仅有烧制陶器的陶窑,还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陶范、陶模以及炼铜的残渣。这些发现表明,至少有一部分铜器是在燕都本地铸造的。同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般只在大型都邑铸造,这也成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是燕国初都的一个旁证。平民的房舍是简陋的半地穴式房屋,规模狭小,与宫殿建筑形成了鲜明对照。
● 墓葬区
1193号大墓
西周墓葬是琉璃河遗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区位于遗址中部的黄土坡村的台地上,及西周燕都古城址以东一带。由于在墓葬中出土了数件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礼器,而且墓地距琉璃河地区仅3公里,故墓地称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从1973年开始发掘,至今共清理出大小墓葬300座。按墓葬规模,可分为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3种类型。
车马坑
大中型墓一般都有车马坑,有的是马坑未埋车。无车马坑者,则将车马器随葬于墓室中。一般说来,车马坑规模的大小,反映着墓主身份高低和葬仪等级。
琉璃河遗址内的古城遗址、居住址和墓葬中,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各类文物数千件,其中以陶器、青铜器为主,还有原始瓷器、铅器、玉器、石器、玛瑙器、角器、骨器、牙器、蚌器、漆器、木器以及蚌壳、蛤蜊等。陶器有豆、壶、鬲、鼎、簋、罐等明器或实用器。青铜器包括礼器、容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类别。其中青铜礼器有鼎、簋、爵、尊、卣、斛等。兵器有戈、戟、矛、镟、匕首等。
▲堇鼎
在青铜礼器中有大量铸有铭文的器物,这些铸有铭文的青铜礼器的出土,为证实琉璃河董家林就是西周燕国的始封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出土文物以堇鼎、复鼎、复尊、克盉、克罍等尤为重要。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的
历史文化类博物馆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
感受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魅力
更可以亲眼见证
在这片宝地之上出土的文物瑰宝
想要一探究竟的小伙伴们
切莫犹豫
赶紧来看看吧!
来源:《图说房山文物》、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文化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