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被称为琉璃河遗址。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公里处,包括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为5.25平方公里。琉璃河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赵福生先生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长等职务。197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赵福生先生亲身参与了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本期“口述”栏目,邀请了赵福生先生回忆关于琉璃河遗址发掘的往事。
1972年,邹衡、李仰松、李伯谦等先生带领1972级同学发掘北京琉璃河遗址,为寻找西周燕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图为全体师生合影
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遗址进行发掘
那段时间(上世纪七十年代),琉璃河一共挖掘了六七十座西周墓葬,主要由郭仁负责,田敬东、葛英会、王武钰、袁进京和我参加。
1975年,我从北大毕业,分配到文物管理处先到每一组轮岗,时间为一个星期左右。了解了文物管理处的业务后,具体分到三队(古建、考古、革命文物)。我到三队以后,又被派到琉璃河,赶上挖掘202号大墓,中字型墓,属于燕侯一级的墓。挖到四五米的时候,地下水就上来了。当时虽然有抽水机,但是农村条件艰苦,经常停电,使得抽水机没法工作。地下水很快涨上来,把墓壁都泡糟了,造成墓壁不断坍塌。我们想办法在墓壁内侧打大木桩子,以防止墙壁坍塌。202号墓一共打了18根木桩子,但最终还是没能制止住坍塌。由于实在没有办法,202号墓下面都是泥水,我们最后只好摸索着打捞。
琉璃河遗址平面图
我记得刚挖出棺椁的时候,夏鼐先生得知后非常重视,要到现场来视察。我们做好准备迎接夏鼐先生。没想到他来的前一天夜里停电,第二天上午,夏先生面对的202号墓就是一池子水,先生有点不高兴。我们解释说,农村夜里停电,我们也没办法。当有电的时候,我们赶紧排水。其中有一个象牙梳子。我当时正在墓室内用铁锨挖不断塌下的泥土,锨头感觉碰到什么,我赶紧住手。但梳子齿部还是被齐生生地铲断了。现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象牙梳子,是后来我们把所有的泥水过筛子,把梳子齿一根一根挑出来又粘上去的。由于地下水的原因,这个重要的墓葬等于没清完就结束工作了。最后发表简报时,读者只能看到绘图,而看不到照片。因为我们都是用手下到泥水里去测量,无法拍照,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1976年唐山地震后,国家文物局组成地震考古组,把我从琉璃河召回,参加地震考古组工作。1980年结束后回文管处。
车马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琉璃河主要由社科院考古所的殷玮璋先生负责,他与田敬东分别任正副领队。
九十年代,1995年在完成市里庆祝北京建城3040年活动后,我所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准备对西周城址做进一步工作。我任领队,所里有田敬东、楼朋林、王鑫参加。北大刘绪、徐天进、孙华、雷兴山诸位先生带学生实习。1996年,社科院考古所北京队柴晓明队长也参加了。直到1999年,三家联合发掘琉璃河遗址的格局基本完成。期间,还参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承担一个子课题:琉璃河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为武王灭商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