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帮,领先的商协会运营管理云平台

Shangbang News

/ 会员动态

中国的首富们弱不禁风:来时疯狂,去时凄凉!

发布时间: 2019-08-23 来源: 点击率: :


中国的首富们,何其脆弱


炎热的八月,是雷阵雨突如其来的季节。对中国商界来说,这也是充满不确定的季节。步入 2019,首富们日益忐忑,在悬崖边缘徘徊。


河南首富朱文臣


2012、2013年,朱文臣连续两年以76亿和80亿财富在胡润富豪榜上位列河南首富,其手上的上市公司辅仁药业为河南龙头药企,宋河酒业则是当地名酒。



今年 7 月 26 日,辅仁药业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此前辅仁药业账面有 18 亿货币资金余额,却拿不出 6000 万分红,震惊资本市场——公司未受限金额只剩下 377.87 万。辅仁集团自身 100% 的股份都被冻结。7月30日,宋河酒业欠款2865万元未归还,郑州中院因朱文臣“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云南首富赵兴龙


因“赌石”发家的赵兴龙,曾经两度问鼎云南首富。旗下东方金钰作为“中国翡翠第一股”,在A股并无对标公司,因而被各路资本疯狂追捧。从2005年低点到2015年牛市顶点,东方金钰涨幅60多倍。


在2017年被认为与“赌神”徐翔暗度陈仓后,东方金钰股价一路下跌,加上玉石市场不稳定,截至目前公司负债率高达90%,7月29日,东方金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被债权人申请合并破产重整。


宁波首富熊续强


熊续强曾是宁波当地数一数二的地产商。他通过股权交易,名下实控3家上市公司。2016年,他带领银亿集团以120多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三家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美国的ARC、日本的艾礼富和比利时的邦奇。



熊续强创造了从成为首富到破产的最快世界纪录:从2018 年以 295 亿元的身家被评为宁波首富,到2019年6月银亿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ST银亿申请破产重整,仅仅用了 247天。


作为宁波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银亿破产震惊全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银亿的市值从 2018 年年中的 400 多亿元,缩水至现在的不到 70 亿元,跌幅超过 80% 。


青海首富肖永明


2018年,“钾肥大王”肖永明家族以210亿元财富摘得青海首富。旗下藏格股份主营钾肥,是国内第二大氯化钾生产企业;巨龙铜业为肖永明旗下又一重要资产。


仅过数月,肖永明家族就被爆出债务高达221亿元人民币,一年内到期债务达90亿元人民币。今年6月20日,证监会决定对藏格控股进行立案调查。


山西首富姚俊良


姚俊良是山西焦炭大王姚巨货的继承人,其掌舵的美锦能源集团常年是山西最大民营企业。2006年,美锦能源实现借壳上市。今年发布的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姚俊良家族以102.3亿元财富居榜单第231位,蝉联山西首富。


2015年,美锦能源亏损3.64亿元。为了融资,姚俊良开始质押股票,截至2019年一季度,美锦集团已经质押了99.99%的股票。今年6月,美锦能源董事长姚俊良先后2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离“老赖”仅一步之遥。


浙江女首富周晓光


上世纪90年代,周晓光靠义乌一个首饰品摊位起家,10多年前进入房地产行业,打造了当地地标性建筑义乌世贸中心、义乌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项目。周晓光身价一度高达 800 亿,成为浙江女首富,其创业故事还被改编为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2016年,公司成功借壳上市。随后,她便走上了大举发债的道路。截至2019年3月22日,新光集团及其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未能清偿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超过122亿元,未能清偿到期债券的余额103.1亿元,两者合计225亿元。2019 年 4 月新光控股和 3 家子公司向法院申请了破产重整。


丈量从首富到“首负”的距离


失利不仅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


在2019年过半的当下,总结诸位首富的至暗时刻,如果用“首富魔咒”的宿命论来解释,那是敷衍了事。


从令人仰望的首富,变成今天的“首负”,并非偶然,有太多值得中国企业家们反思和镜鉴的地方。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丈量从首富到首负的距离》一文中,对首富陷入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解读。


首先是客观方面:


1.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步入 “再平衡”、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2.中国金融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3.不少企业过去的成功靠的是把握先机,成功后热衷于多元化、追逐概念,并未建立核心竞争力。当高增长的台风过去,很多 “会飞的猪” 自然跌落。


4.最近两年 M2 增速放缓,影子银行受限,民企融资成本激增,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剧。


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导致银企关系更加紧张,银行抽贷、压贷、断贷现象更加突出和普遍,导致公司资金链中断,同时也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当然,再多的客观原因也只是借口,真正的问题还在于企业自身。


一、好大喜功是最可怕的心魔


经济兴衰是有周期的,在下行期,就应该保持好的心态,积蓄力量。


很多企业家耐不住寂寞和冲动,希望能够在事业上“开疆拓土”,以世界 500 强为 “奋斗目标”。想干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好大喜功。这很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蒙眼狂奔。


对于宁波银亿而言,2016 年豪掷 120 多亿收购了美国 ARC、日本艾礼富和比利时邦奇三家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结果赌上了身家性命。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经营企业和打仗一样,都是九死一生的事,其实比打仗的胜算还低10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在跟谁打,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不能总以为成功了就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都归于环境。


企业家的趋利意识总是大于避害意识。主要是存有侥幸心理。赌一把,大不了重新来。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很多人出局了就没法重来了,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


所以先要避害,才能趋利。利没有了,明天可以再来,“害”却可能让企业输掉老本,彻底出局。


二、缺乏对现金流重要性的敬畏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不是净资产,而是现金流。根据美国合众银行(US Bank)的一项研究,82%的企业都因为现金流问题而倒闭。


在现实世界中,“净资产” 是一个幻觉。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上百亿的净资产,但依然难以逃脱破产命运。因为在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刻,无法变现的资产是没有意义的。


尤其是房地产、金融、能源、电信、港口码头、航运、粮油加工和蔗糖加工等行业,无一例外的是靠充沛的现金流支撑,加上牌照或者高门槛的竞标(比如土地拍卖)圈起来的,只有少数人有资格成为玩家,而且是超级玩家。


三、坚信自己“大而不倒”


很多首富们有些“恃宠而骄”,他们认为在当地政企舞台上,自己是耀眼的经济支柱、纳税大户,是各级政府的座上宾,即使“闯了祸”,政府也会出来收拾“烂摊子”。


对于这一观点,马云在阿里巴巴年会上的一句话作了最好的回应,“这个世界没有大而不倒的企业,大而不倒只是幻想,只有好而不倒。”


虽然地方政府出于稳定地方经济和金融的需要,一般不会对大型企业见死不救。但时过境迁,如今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去杠杆和淘汰僵尸企业的政策导向,政府不会再是可靠的“救星”。


四、 缺乏对局势的清醒认知


很多企业家依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暂时的,只要政府一刺激还会回到过去的好日子。这样的幻想,是支撑这些企业家 “加杠杆” 的底气。


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度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一 L 型增长是基本趋势,是世界经济再平衡、中等收入陷阱、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等多重因素决定的规律使然。


现在是 “市场出清进行时”,企业对转型的艰巨性、L型增长的微观压力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疯狂加杠杆、玩命收购,与大势相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商业观察者秦朔道出了杠杆的危险性,“如果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对首富们的贷款真的逐笔仔细追究,我敢说,条件和用途都合规、不骗贷、不内外勾兑的不会是多数。如果不是房地产价格一直向上攀升,很多疯狂扩张的首富恐怕已经被过高的负债率‘撑死’。”


事实上,很多公司始终没有进入正向的现金流,能够实现盈利的公司更是寥寥无几。这是泡沫时代的常态。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泡沫时代在2018年彻底结束,接下来进入的是一个务实周期。这意味着烧钱不会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资本市场也进入寒冬,投资人更加谨慎,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泡沫时代在今天已成历史,泡沫时代通行的那套法则在今天也已经真的行不通了。


与过去的方法论彻底告别,才有可能迎接新的时期。这种改变对很多公司来讲不亚于是二次创业,甚至相当于重新开始创业。


结语


这些老一代的首富幼年贫苦,凭借一身青春,在火热的上世纪90年代,到中流击水,混出天地。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自古以来便如此。但是,难,并不意味着不行。“机会与灾难总是相伴而生,有人把机会做成了灾难,也有人把灾难做成了机会。”


提速时,自然要奋勇向前,但不能忘记打好底子,夯实基础,少些浮躁。过度依靠资本游戏,往往难得其终,于己于国均无例外。


我们不愿猜测,在中国的首富阶层中,谁谁的命运会如何?但我们相信,中国企业家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正如人类良知和善念的力量,终将大过贪婪、投机和欺凌。


命运不只由某一个重大抉择而决定,命运总是藏在下一个抉择里。



上海中和正道总裁王永斌先生指出,近年来,类似新光集团等大型民企,屡屡出现违约案例,也令资本市场感到惊恐不已。由此可见,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风险管控,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际上重多知名公司治理架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环。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的防火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投资、融资、财务、文化、理念、人事、等方方面面,包括对所有层面的所有风险的管理。影响最大的莫过投融资风险,不能按期归还到期债务,会导致企业信用受损甚至引起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在融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由于某些环节违规、造假或欺骗行为,会导致触犯刑律的可能性。最坏的情况就是负债规模过大导致企业破产。精明的经营者应该懂得如何管理风险,如何使自己的公司免于重大风险的打击。


在我国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于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往往凭主观意识,一拍桌子,就决定了公司的重大战略,而不去真正核实其中的风险。一次错误的决策,可能就会令企业陷入永不翻身的境地。


在中和正道债务重组案例中,绝大数企业家都是由于盲目自信,在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好的时候,大肆扩张,盲目举债导致企业负债率节节攀升,很多企业看似规模做大了,实际上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并没有提高,还给企业增加了巨大的债务负担,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就面临生死存亡的边缘。此刻企业犹如一个病人,不及时救治的话,病情会越来越重,目前企业家往往是继续做“加法”继续借债,延缓企业的生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很容易被债务拖死,拖垮,王永斌先生指出,企业应当做“减法”,只有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减轻债务负担,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重振旗鼓。


中和正道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中和正道模式”帮助企业重新设计顶层战略,通过“企业重组”帮助企业,管控经营风险,建立防火墙,保护主营业务,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规模,甩掉各种包袱。同时通过“投资管理”帮助企业引入资金与科学管理,迅速释放企业产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销售额、利润同步高速增长,恢复企业造血功能,最终走出困局。


文章来源于:今日头条@上海中和正道


湖南三协律师事务所:对所有案件实行律师团队会审,疑难重大案件专家论证受案热线:073184254278 / 15111377010  (何正翔)


精彩文章链接:



1、对"白恩培案"判决的质疑和感叹

2、解剖杀人魔王聂露勇

3、也谈魏则西之死

4、法院判决:车库应给业主无偿使用!

5、雷洋之死:也许会催生司法一项重大改革!

6这个人杀不得!


敬请关注《天下湘三协》姊妹网《高峰论谈》




高 峰 论 谈

热点聚焦  ▎高峰评说  ▎我在论谈

  初心不改  与您前行







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