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泽
汉族,1964年生。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中国大洋专项、海洋公益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重点项目、973子项目、科技部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作为第一获奖人:海洋工程技术奖(2013)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奖各1项。
工作学习简历
3. 1986-2001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员、助理实验室师、实验师、副教授
4. 2001-201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主要任职
2012至今,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2011,2012);
中国大洋协会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
中国海洋学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四届国家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2012);
《微生物学报》、FrontiersMicrobiology等刊物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
学术著作
1《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目录》邵宗泽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喻子牛邵宗泽孙明科学出版社 2012
3. 应邀参编由国际著名环境微生物学家合编《Handbook of Hydrocarbon and Lipid Microbiology》,Springer, 2009)
4.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ple alkanehydroxylase systems in a marine alkane degrader, Alcanivorax dieselolei B-5 4.Chenli Liu, Wanpeng Wang (co-first-author), Yehui Wu, Zhongwen Zhou, QiliangLai and Zongze Shao 2011年9月 Environ Microbiol
5.Pseudomonas, the dominant 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ntarctic soils and therole of large Yingfei Ma, Lin Wang and Shao Zongze* 2006年9月 Environ Microbiol
2001年11月11号,他携妻带子,举家南迁,“下海”来到厦门,离开了他熟悉的“农业微生物圈”和工作了15年的校园,投身到大洋深海,转眼十三年,一直持续着对大洋深海和海洋微观世界的迷恋。一个是广袤的大洋、一个是微小的世界,都是他驰骋飞度的舞台。
2005年,他作为海洋生物学科考队员参加了中国首次环球考察;随后作为首席助理、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参加大洋调查,多次赴印度洋、大西洋开展热液生态与生物资源调查。十多年来,同时担任实验室负责人与重大项目首席的他,交替驰骋于深海大洋和实验室分析研究。通过大洋调查,获得了大量海洋微生物资源,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平台,并开展了深海微生物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海洋科技进步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他和他的团队也多次被评为大洋极地科学考察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2014年由中国微生物学会推荐,成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近来,有关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又获新突破,并入选“2014年全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如今,虽年过半百,但心向大洋,依然年轻态。
火眼金睛,7000多种微生物一一鉴定
邵宗泽曾多次带队参加大洋调查,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调查、海洋微生物分类与系统进化、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资源发掘以及深海微生物成矿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他从近海、深海、极地各种海洋环境中分离、鉴定了7000多种微生物,包括大量海洋极端微生物菌种;完成分类鉴定并公开发表海洋细菌新物种52个;通过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目前库藏菌种达到17880株,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微生物资源多样性。
在基础研究方面,邵宗泽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南极土壤与大洋深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菌研究;首次开展了横跨大西洋与印度洋最大地理范围的海洋烷烃降解菌多样性调查研究;在烃类的微生物降解分子机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寡营养大洋深海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存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在资源开发方面,开展了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和微生态健康养殖的应用技术开发,获得了大量专利。
在平台建设方面,邵宗泽作为负责人建立了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科技部)、中国大洋生物样品馆(中国大洋协会)、海洋微生物产业化中试发酵平台(国家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海微生物资源勘探 维护我国海底权益
邵宗泽曾多次担任深海生物调查的首席科学家,积极开展深海微生物资源勘探,维护了国家在国际海底的权益。
大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国际竞争激烈。作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基地的负责人、国际海底生物基因资源工作组组长,邵宗泽积极组织国内优势力量、实施深海生物资源调查。
自2005年参加中国首次环球考察以来,邵宗泽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参加了中国大洋所有的大洋调查航次。目前,该团队已经成为我国从事国际海底生物资源调查的中坚力量,多次被评为中国大洋与极地考察的先进团队和先进个人。
邵宗泽还创建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资源中心,参与了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建设,推动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持续利用。
作为创始人,邵宗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微生物库(2003-2006)。在此基础上,分离并规范化保藏了海洋微生物资源16000余株,其中细菌396个属1352个种,建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实现了资源的规范化长期保藏,建立了菌种资源数据库和网络共享平台,培养了一支从事微生物物种分类、资源保藏的专业队伍。参与了科技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海洋专业平台建设,推动了我国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2年,“海洋微生物资源采集与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获得了“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部级)。
海洋微生物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目前,作为中国大洋专项重大项目与海洋公益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深海863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邵宗泽在海洋微生物系统进化、环境微生物研究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1)发表论文:140多篇(SCI论文9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研究论文78篇(影响影子2-11),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IF=10.8),Environ Microbiol (IF=6) 5篇(JCR一区); PlosOne 3篇(IF=3.7),Applied Environ Microbiol 1篇(IF=3.7),FEMS Microbiol Ecol., Microbial Ecology,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Extremophiles, J Appl Microbiol等;发表海洋微生物新物种52个(国际权威刊物IJSEM、ANTO)。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深海、极地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有关石油降解分子机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专著出版:主编国内微生物专著2部,副主编3部;参编Springer出版社国际专著2部。包括: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目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等专著3部、副主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潜力与开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展了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发现了大量海洋高效石油降解菌新种;利用深海菌种开展了重金属清除、表面活性剂生产、生物絮凝、低温微生物脱氮等应用技术开发;开展了海水健康养殖用的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同山东、福建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了联合开发(技术转让洽谈中)。申请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专利18项。
二、主要工作职责:
长期从事大洋深海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调查、获取与开发利用。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平台(www.mccc.org.cn);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创始人与负责人;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大洋生物资源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总体专家组组长;
中国大洋生物及基因资源工作组组长;
中国大洋生物及基因资源研发基地负责人;
三、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第十四届)专家;
国标委海洋标准委员会委员;
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2014);
“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家
《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武汉大学主办),副主编;
福建生物微生物学会理事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欧洲)(IF=3.7),编委;
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导。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同法国、美国、德国深海与极端微生物实验室开展了长期合作。同法国科学院国家极端微生物实验室签订了5年的合作协议,共同申请双边项目,实现了人员常态化互访、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海上调查等。
四次组织承办国际国内微生物学术交流会: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会(第十四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会(第三届),第六届全国微生物资源会(2014)、首届国际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Workshop(2013)等。
邵宗泽就从事海洋13年调查与研究经历与感受小结:
科学考察,环球世界。龙宫探宝,深潜入海。微观世界,奇妙精彩。十年一剑,资源平台。产业需求,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