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想要得到什么,必须要自己努力工作。”伍冰枝父亲对她的这番教导,何止适用于伍冰枝?
1999年10月7日,时年60岁的加籍华人伍冰枝女士宣誓就任加拿大第26任总督,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裔总督。
在加拿大,伍冰枝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其公众影响力曾一度达到几乎无人能及的程度。她不仅是加拿大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对写小说、拍电影和文化评论影片也同样擅长,还曾担任加拿大文明博物馆馆长等社会职务。1999年10月至2005年9月,伍冰枝担任第26届加拿大总督,她是该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非白人和第一位没有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总督。
发奋苦读,难民之女志存高远
1939年,伍冰枝出生于香港。父亲伍英才祖籍中国广东台山,出生于澳大利亚。因当时澳大利亚种族歧视极为严重,不得不于30年代返回香港,在加拿大政府驻香港的贸易机构工作。母亲祖籍也为客家人。
1942年,年仅3岁的伍冰枝与弟弟,跟随父母亲,以难民的身份远去加拿大,定居在渥太华市,成为加拿大的早期华人移民。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前者来自亚洲,后者是散居在北冰洋沿岸的部落游民。
伍冰枝对加拿大历史的了解,从读小学时就开始了,当然真正的了解还是她在利斯加中学读书时期,这是她作为难民、外来民族在饱受歧视和贫穷中慢慢觉醒的结果:她要发奋学习,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彻底改变外来移民的不公平待遇。但是那时的她,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竟然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元首。由于伍冰枝的刻苦学习,才使她从小学到中学13级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959年,中学毕业后,刚满20岁的伍冰枝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多伦多大学,成为那时移居加拿大的华人子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到多伦多大学的深造,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没有这一步,她至今也会像大多数外来移民一样,过着忙碌而又平凡的生活,更不会有今日使世界瞩目的地位。
多伦多大学位于加拿大最大的魁北克省,大约三分之一的加拿大人就生活在这个省里,而80%的魁北克人又是法国人后裔,因而法语是该省的官方语言。这个特殊因素使得多伦多大学这所魁北克的省会大学的教学,必须用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法语。
也就是说,伍冰枝在多伦多大学的学习,必须使用两种语言,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能在这所加拿大以至北美洲最著名的大学里深造,伍冰枝只有下决心,首先攻破语言难关,接着赶超其他同学。有了这种发奋学习的精神,使她不到一年时间,其学习成绩就在同学中出类拨萃。进入大二的时候,伍冰枝各门功课都是“A”。也就从这段时间起,她开始学习写小说了,用英文、法文,有时也用中文。
展示才华,传媒领域声名远播
早在出任总督之前,伍冰枝就已是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她的名气,源于她在传媒领域长达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以及她在传播艺术、文化等众多方面所作出的广泛、深入的贡献。
伍冰枝的传媒生涯始于1965年。当年她从法国完成学业归来,立即被加拿大电视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BC)聘请为节目主持人。这家公司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播放电视和广播节目,借助卫星,98%的加拿大人可收看(听)到该公司的节目。伍冰枝曾回忆说:“从第一天进入演播室,我就喜爱上了这项工作,我爱镜头、爱灯光、爱与别人交流、爱采访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她一干就是30多年,采访、撰稿、策划和主持,可以说是无所不能。
尽管时光流逝,那个时候的许多节目如今已不存在,但许多当年迷恋她节目的人依然耳熟能详。如60年代的《阿德里安娜察》、70年代的《30分钟报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克拉克森直播》。这档以伍冰枝英文名命名的节目创办后不久,即成为CBC的拳头节目,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由于其优美的仪态、动听的声音、纯熟的英文与法文,以及渊博的知识和极高的文化知名度,作为加拿大电视台首位华人主持的伍冰枝很快成为人们的偶像和家喻户晓的人物,连续多年被评为著名节目主持人。到1990年,她成为加拿大唯一能集摄制、制作、出像、配音等工序于一身的文化专题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和制作人,节目也有着很高的收视率,其主持风格亲切、风趣,深受观众的喜爱。她制作的电视节目《他眼中的渴望》在加、美获得过12项电视奖。
除了以数十年间加拿大最叫座的金牌主持赢得国民的尊敬和喜爱之外,伍冰枝还以其他各种领域的杰出才华而闻名遐迩。写小说、拍电影和文化评论影片是她的另外两项特长。早在1968年,她就出版了处女作《更伤心的情人》。两年后,她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饥饿的足迹》。伍冰枝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生活底蕴在这两部小说中得到展露,读者好评如潮。1972年,她又出版了第三部作品——散文集《真实面对》,展示了她对情感世界的看法。后来,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影和电视片的导演和制作中。1994年,伍冰枝拍摄了电影《我和伯塔斯》,这部电影使人们看到了她在电影艺术方面日趋成熟的才华。1995年,她拍摄的另一部电影《他眼里的诱惑》,被戛纳艺术电影节选为开幕式播放的电影之一。一年后,她又拍摄了文化评论《关于〈英国病人〉的制作》,对当年这部风靡世界电影的色彩运用艺术作了非常精辟独到的论述。在这段时间内,伍冰枝在获得了数不清的文化成就奖章的同时,还先后获得了加拿大数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投身政坛,华裔女杰改写历史
传媒事业上的成功给伍冰枝带来了极高的社会知名度,也让她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注目。于是,涉足政界就成为伍冰枝事业发展的又一新方向。
1982年,伍冰枝暂时离开了CBC,她被任命为加拿大安大略省首任驻法国总代办,全权处理有关该省与法国交流、合作等各项事宜。在这个岗位上,伍冰枝一干就是6年。事实证明,其表现确实不负政府和民众所望,是公认的优秀外交官。1987年,伍冰枝从法国返回加拿大,除继续主持CBC的文化节目外,还先后兼任一系列社会职务。
起初,伍冰枝在母校多伦多大学麦西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之后又担任了总部设在维也纳的国际音乐、舞蹈、文化节目视听中心执行董事会主席。这一职位多年来一直由欧洲人担任,伍冰枝是打破这一惯例的第一位华人。此外,她还曾担任加拿大国家文明博物馆馆长、董事会主席、出版公司总裁等要职。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伍冰枝以敏锐干练的作风、严谨务实的态度以及卓越的工作成绩,向人们展现出一名政治女强人的形象。比如,在处理建造纪念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的问题上,就充分展示了伍冰枝的领导艺术。该问题是一个涉及历史、颇具争议的敏感话题,在1995至1996年间曾经引起人们一段较长时间的辩论。伍冰枝在担任加拿大文明博物馆董事会主席后,出色地发挥了她的领导才能与智慧,因势利导,调解斡旋,最后灵活妥善地处理好了此事。
在担任社会职务的同时,伍冰枝还经常参加涉外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伍冰枝多次作为加拿大的民间代表,远赴世界各国。1990年,她应当时刚当选的智利总统艾尔温的特别邀请参加他的就职仪式。随后,她作为加拿大的代表应邀前往瑞典诺贝尔基金会访问。1998年,她又首次作为总督官方代表团成员访问印度、巴基斯坦和阿联酋等国。在各种场合,与她交往过的人都被她所表现出的优雅、智慧和少有的亲和力而感染,这也让她的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在当代西方社会,一个人有了某种知名度后,就一定会有人劝他去政坛试试运气,但作为加拿大文化名人的伍冰枝,在她已经获得超凡的公众影响力时,她本人却没有主动去寻求政坛的“一官半职”。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因为伍冰枝这种超脱加拿大政坛之争的形象,反而使她成为担任公职的最合适的人选。
早在1985年,加拿大一位政治专栏作家就曾预言:伍冰枝迟早将入住渥太华的埃塞克斯路(加拿大的总督府和总理府都在这条街上),问题是她将住进哪间房子?时隔14年后,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1999年9月8日,是加拿大华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时任加拿大总理的克雷蒂安宣布:根据他的推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批准任命华裔女性阿德里安娜·克拉克(AdrienneClrkson,伍冰枝的英文名)为加拿大新总督,接替当时担任总督的罗米欧·勒布兰科(勒布兰科因健康原因,提前一年退休)。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总督和移民总督,而且是第二位女性总督,伍冰枝的任职在加拿大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根据加拿大宪法,总督由政府总理提名,英联邦女王任命,任期一般为5年。1952年以前,加拿大总督均为英国人,此后,则由加拿大人担任。而加拿大总督,又是英国国王在加拿大的代表,是加拿大的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出席国内外的各种重大活动,并且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统一。而作为新任总督的伍冰枝不仅是一个外来民族,而且还是一个由难民出身的女性,她的“横空出世”,无疑具有开历史先河的意义。
华人女总督的政治抱负
1999年9月下旬,克雷蒂安总理宣布伍冰枝为下任总督之后,她便和丈夫约翰·拉斯腾·沙尔双双亮相,先去过包括纽芬兰省、新不伦瑞克省、爱德华太子岛省以及新斯科舍省四个组成的大西洋地区,这一地区是加拿大的渔业中心;后到阿尔伯达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马尼托巴省三个省组成的大草原地区,该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接着去了加拿大最大的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这里是她的成长与发迹之地,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最后去了加拿大风景最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该省最大城市温哥华是太平洋沿岸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也是华人华侨居住相对集中的城市。
伍冰枝的政治抱负,主要体现在倡导女权、倡导加拿大的民族主义、反对公司文化、反对美加自由贸易协议、反对将加拿大的水出口到美国、反对安大略将多伦多与附近的几个市合并成一个超级城市等方面。她曾威胁说,如果与美国实现自由贸易,她就搬家到魁北克,因为那里能抵抗美国文化的影响。人们将很有兴趣地观察,她将如何在一个应该远离党派政治的位置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为在过去的30年中,加拿大的老百姓对总督越来越淡漠,据加拿大的一些政治学者和宪法学者分析,前几任总理选择总督有些草率,要么是选一些政坛上的老好人,要么选自己党的支持者,要么让反对派的失意政客发挥一些余热。理想的总督,应该与现实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超越党派之争,在道义上对老百姓有感召力,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而伍冰枝女士,正是人们需要的可以真正成为他们心目中最满意的总督的人选。
加拿大的政治评论家认为,克雷蒂安总理也正是想用伍冰枝女士独一无二的形象来改变一下加拿大人民对总督印象,从而给加拿大政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他还想以此证明,加拿大的多元化社会,正在走向“成熟”。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主流传媒在大量报道伍冰枝女士过去的卓越成就和即将实现的政治抱负时,几乎绝口不提伍冰枝的华人背景,是因为她的曾祖母是一位爱尔兰女子?还是因为她在文化上已经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以致没有人再想起她是一位华人。
加拿大和新中国有着良好的友谊,从50年代起,加拿大的新闻媒体就向中国派遣了记者,大量报道有关中国的新闻;1970年与中国建交,成为北大西洋公约集团最早主张承认新中国政府的国家;7月1日为加拿大国庆日,亦称加拿大日,与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巧合。而现在加拿大的国家元首又是华人,这一切似乎说明,在21世纪里,中国与加拿大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将具有最美好的合作前景。
亲民敬业,履行承诺赢得好评
伍冰枝被任命为总督的消息一经披露,马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加各种文字的媒介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渥太华公民报》以“从难民到总督”为题报道此事。加反对党和妇女团体一致表示赞同。华人社区反映尤为热烈,认为从长远来看,任命华裔总督对促进中加关系全面发展,对华人社区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各种声音不可能是同一种调门。任命宣布之初,伍冰枝也曾受到过种族主义者的恶意中伤。然而,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真诚,她最终还是获得了大多数加拿大人的支持,就连一向与邦联政府唱反调的魁北克政团都称“此任命可圈可点”。
伍冰枝93岁的父亲伍英才在听说女儿当了总督后,幽默地表示:“我家能出一位加拿大总督,总好过出一名选美皇后!”伍英才的儿媳伍利德蕙1998年刚被克雷蒂安总理任命为加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参议员,其后儿子伍卫权因为在医学领域卓有建树,荣获象征加拿大最高荣誉的加拿大勋章,现在女儿又当上加拿大总督,一年之内三喜临门,让伍家成为加拿大华裔第一望族,令伍英才大喜过望。
2005年9月,伍冰枝卸任之际,加拿大时任总理马丁在欢送会上将总督旗授予伍冰枝,并高度赞扬了伍冰枝在任职期间的努力。马丁在声明中表示:“她的贡献、她的风范,深深地感动了加拿大人。自1999年任职以来,她不辞辛苦地巡视加拿大各地,接见加拿大各族裔人民,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共享我们的团结和多元化。”而时任参议院议长海斯更赞扬伍冰枝为加拿大历史上最出色的总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华裔的伍冰枝,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为自己的中国根感到自豪。1979年,她曾回中国“寻根”,到过祖父的出生地台山,到过北京,还登上了万里长城。她喜欢中国的字画,尤其喜欢中国饭菜,还经常亲自烹调中国菜。据说,当年伍冰枝初任总督时,她入住总督府的第一顿中餐包括:卤水牛肉、水果明虾沙拉、唐兰鸡柳、四川凉面和米饭。就这样,她把中国菜带进了加拿大总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