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企业的老板,在面对自己的管理乱象时,就会很气恼地说自己的管理一点也不规范。话虽这样说,但是很多企业的老板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规范管理。所以,一旦说到要搞规范化的管理就开始要求大家写制度、写流程、上表格。一本一本地写,加班加点地写。可想而知这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闭门造车式的文件,根本就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东西到后来都只是个摆设罢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企业老板就会很生气地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规范的问题,主要是执行力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有流程、有制度,根本就没有人严格实施。
到底什么是规范化的管理?我们首先还得从什么是不规范说起。企业的管理从感观上存在三大败笔:一是不合理,二是不统一,三是不规范。其中不规范是指同一个地方或做同一项工作时,不统一和不合理同时存在。所以要做规范化的管理,就是把同一个地方或做同一项工作时存在的不统一和不合理干掉,干到既统一又合理。说到底规范化的管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有积极有效地改变客观事实,工作才算真正落地。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企业,对于规范化的管理如饥似渴,事实上也做了不少功课。但是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规范化,只是给企业穿披上了一身规范的外衣,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混乱。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的企业里存在,国外的企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也有很多时候我国企业特别眼馋国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其实有些时候,在国外企业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下工作,也是十分无奈的。因为有些国外企业所谓的规范化,实质已经十分复杂和呆板,甚至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还会觉得非常可笑。这一点在大型外资企业工作过的管理员和员工,都应或多或少地有些感触,因为“看”和“真正去实践”是两回不同的事情,所以一味地崇拜别人表面的东西也是不靠谱的。
规范化是企业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础,必须注重其科学性和有用性。规范化的内涵是要“科学、高效、低耗”。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始终要把现场管理的三大核心——品质(或产品、服务)、交期、成本的优化作为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干净、整齐、舒适,就规范化了,而是在此基础上工作起来轻松、简单、防错,并且日复一日地走向良性循环。
规范化的精神载体是坚持,这才是我国企业最缺少的东西,在这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加强。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国外企业那种看似有些呆板的规范化,他们却能执行下去呢!那就是他们拥有的精髓——坚持,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做规范化管理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能够做好,而不能够坚持是我国企业的致命缺点。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对某些管理认知断章取义,对标准的随心所欲,对制度朝令夕改,不重视科学实践,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将永远成为一个难题。
我在一家国际知名外资企业工作多年,同时也在国内的多家企业担任过顾问。在国外企业当紧急出货和必走的流程发生冲突时,国外企业会选择提前与客户协商短暂推迟出货,先把流程上出现问题的那个环节搞定。最终的认识是内部在流程上的管理事大,只要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出货才会更顺利。在我国制造型企业很多则会反之。第一反应都是:我不管那么多,反正必须得出货,否则无法向客户交待。至于流程的设计合不合理,到底哪个环节有没有问题不是现在要讨论的事。这种认识上产生的差距表明,我们要规范化的决心是经不起挑战的。人家明白“长痛不如短痛”,而我们宁可永远都痛。
这个例子不是说明他们的做法100%正确,而是说明了他们在精神上的可贵之处和认识上的不同,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值得思考的。其实,我一向主张在规范化的同时更应具有灵活性。因为先进的管理本身就应该是高效率的。只有这样,管理才能象彼德·杜拉克先生所说,管理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考虑,都应把经济绩效作为首要和根本的目标。
最后只要把规范的管理建立在“科学、高效、低耗”的基础上,并把“坚持”作为精神载体,再发挥企业本身的优势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企业管理也同样会走向规范化,甚至超越国外的企业都不是难事。
在管理界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管理就是最科学的管理”。这句话的实际就是在管理上能简化就简化,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和有用性。尤其是针对一线员工的东西,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避免文字描述时的长篇大论;
2) 尽量回避用外国语和专业代号;
3) 尽量把专业化的东西一般化;
4) 尽可能地多用图片和表格进行解说;
5) 尽可能地回避计算或者测量环节。
追求可操作性,是一个企业共同的话题。但很多领导者对此又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么对可操作性的要求到底有哪些呢?主要是以下四点:
1) 业务流程所经历的环节越少越好,不是什么东西都要经由总经理签名才算是规范;
2) 业务流程设计时各环节所经历的部门越少越好。扯皮的现象越少,协调的成本就会越低,工作效率就会越高;
3) 标准书、指示书等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样对操作的要求就会越低,犯错误的机率也会越低;
4) 工作中要求管理员和员工所填的表格,空格越少和机动性越小越好。因为工作量大了就会变成应付式,机动性强了就会出现数据造假现象。
有一家有近6000员工的美资企业。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我,他们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非常完善的,最基层的员工都纳入了绩效考核,而且每一位员工的评价项目都有15项。当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精细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但就每一个员工的15个评价项目,其可操作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暂且不说是否要制订15个评价标准,就凭评价过程的工作量足够说明这一点。
一名班长平均管理30名员工,按一个月评价一次,每一次评价的总项达到150个,就算一个项目一个空也要填写150个空。一名主任管四个班长,每个月要审核的项目数达到600个之多。即使他们能坚持不造假,也会累死!这就是规范但并不科学的典型例子。
规范化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经常被理解为什么事情都必须按照程序去做。慢慢地还被固化为什么时候都必须按照程序办事。这种对规范化的理解,致使很多人在看着程序工作,而不是在工作中讲程序。结果造成了所谓规范的时候比不规范的时候工作效率还低。
管理要规范,讲原则和按程序做事当然没有错,但不能够“教条”和死搬硬套。“救火时”程序和制度都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事实上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对人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要求更高。
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虽然不能一味地追究求表面化,但是管理讲究适当的表面功夫也是必要的。无论是社会管理、军事管理,还是其它的管理行为都一样,但顺序必须是“先精其内,再图其表”。因为任何事物的生存都必须有其牢固的根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同样不能例外。具有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领导者团队,就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得以坚持的根基。
陈志华,著名制造管理专家托马斯企管总经理、2016年湖南最优秀公共管理服务专家、《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作者、深圳创新方法研究会专家。曾在世界五百强日本独资企业一一胜美达电机株式会社任职。
【企业简介】
秘书长 | 胡向阳 15874252962
副秘书长 | 杨可18874091850
办公室兼财务 | 付辉18974806432
地址 | 长沙市雨花区马王堆南路79号
西子花苑6栋2单元1403室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