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帮,领先的商协会运营管理云平台

Shangbang News

/ 会员动态

【专家视野】如何解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症结

发布时间: 2020-03-06 来源: 点击率: :

 编 者 前 言 

为进一步为商会会员提供学习交流服务,提升商会企业家的学习力与实践力,充分打造“学习型商会”品牌建设,从即日起,本商会公众号新辟“专家视野”栏目,将邀请商会优秀乡友企业家及专家定期发布各类文章,内容涵盖经济金融类、企业管理类、法律服务类等等,同时也会邀请各位大咖为商会会员企业进行不定期的线上或线下讲授课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此秘书处对各位杰出、大爱的企业家及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欢迎大家在文末处留言讨论。





我国很多企业的老板,在面对自己的管理乱象时,就会很气恼地说自己的管理一点也不规范。话虽这样说,但是很多企业的老板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规范管理。所以,一旦说到要搞规范化的管理就开始要求大家写制度、写流程、上表格。一本一本地写,加班加点地写。可想而知这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闭门造车式的文件,根本就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东西到后来都只是个摆设罢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企业老板就会很生气地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规范的问题,主要是执行力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有流程、有制度,根本就没有人严格实施。


到底什么是规范化的管理?我们首先还得从什么是不规范说起。企业的管理从感观上存在三大败笔:一是不合理,二是不统一,三是不规范。其中不规范是指同一个地方或做同一项工作时,不统一和不合理同时存在。所以要做规范化的管理,就是把同一个地方或做同一项工作时存在的不统一和不合理干掉,干到既统一又合理。说到底规范化的管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有积极有效地改变客观事实,工作才算真正落地。




一、规范的东西先要科学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企业,对于规范化的管理如饥似渴,事实上也做了不少功课。但是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规范化,只是给企业穿披上了一身规范的外衣,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混乱。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的企业里存在,国外的企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也有很多时候我国企业特别眼馋国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其实有些时候,在国外企业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下工作,也是十分无奈的。因为有些国外企业所谓的规范化,实质已经十分复杂和呆板,甚至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还会觉得非常可笑。这一点在大型外资企业工作过的管理员和员工,都应或多或少地有些感触,因为“看”和“真正去实践”是两回不同的事情,所以一味地崇拜别人表面的东西也是不靠谱的。


规范化是企业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础,必须注重其科学性和有用性。规范化的内涵是要“科学、高效、低耗”。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始终要把现场管理的三大核心——品质(或产品、服务)、交期、成本的优化作为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干净、整齐、舒适,就规范化了,而是在此基础上工作起来轻松、简单、防错,并且日复一日地走向良性循环。




二、规范化的精神载体是坚持




规范化的精神载体是坚持,这才是我国企业最缺少的东西,在这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加强。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国外企业那种看似有些呆板的规范化,他们却能执行下去呢!那就是他们拥有的精髓——坚持,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做规范化管理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能够做好,而不能够坚持是我国企业的致命缺点。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对某些管理认知断章取义,对标准的随心所欲,对制度朝令夕改,不重视科学实践,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将永远成为一个难题。


我在一家国际知名外资企业工作多年,同时也在国内的多家企业担任过顾问。在国外企业当紧急出货和必走的流程发生冲突时,国外企业会选择提前与客户协商短暂推迟出货,先把流程上出现问题的那个环节搞定。最终的认识是内部在流程上的管理事大,只要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出货才会更顺利。在我国制造型企业很多则会反之。第一反应都是:我不管那么多,反正必须得出货,否则无法向客户交待。至于流程的设计合不合理,到底哪个环节有没有问题不是现在要讨论的事。这种认识上产生的差距表明,我们要规范化的决心是经不起挑战的。人家明白“长痛不如短痛”,而我们宁可永远都痛。


这个例子不是说明他们的做法100%正确,而是说明了他们在精神上的可贵之处和认识上的不同,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值得思考的。其实,我一向主张在规范化的同时更应具有灵活性。因为先进的管理本身就应该是高效率的。只有这样,管理才能象彼德·杜拉克先生所说,管理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考虑,都应把经济绩效作为首要和根本的目标。


最后只要把规范的管理建立在“科学、高效、低耗”的基础上,并把“坚持”作为精神载体,再发挥企业本身的优势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企业管理也同样会走向规范化,甚至超越国外的企业都不是难事。





三、规范化讲究越简单越好




在管理界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管理就是最科学的管理”。这句话的实际就是在管理上能简化就简化,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和有用性。尤其是针对一线员工的东西,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避免文字描述时的长篇大论;

2) 尽量回避用外国语和专业代号;

3) 尽量把专业化的东西一般化;

4) 尽可能地多用图片和表格进行解说;

5) 尽可能地回避计算或者测量环节。


追求可操作性,是一个企业共同的话题。但很多领导者对此又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么对可操作性的要求到底有哪些呢?主要是以下四点:


1) 业务流程所经历的环节越少越好,不是什么东西都要经由总经理签名才算是规范;


2) 业务流程设计时各环节所经历的部门越少越好。扯皮的现象越少,协调的成本就会越低,工作效率就会越高;


3) 标准书、指示书等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样对操作的要求就会越低,犯错误的机率也会越低;


4) 工作中要求管理员和员工所填的表格,空格越少和机动性越小越好。因为工作量大了就会变成应付式,机动性强了就会出现数据造假现象。


有一家有近6000员工的美资企业。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我,他们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非常完善的,最基层的员工都纳入了绩效考核,而且每一位员工的评价项目都有15项。当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精细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但就每一个员工的15个评价项目,其可操作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暂且不说是否要制订15个评价标准,就凭评价过程的工作量足够说明这一点。


一名班长平均管理30名员工,按一个月评价一次,每一次评价的总项达到150个,就算一个项目一个空也要填写150个空。一名主任管四个班长,每个月要审核的项目数达到600个之多。即使他们能坚持不造假,也会累死!这就是规范但并不科学的典型例子。




四、按程序不等于死搬硬套




规范化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经常被理解为什么事情都必须按照程序去做。慢慢地还被固化为什么时候都必须按照程序办事。这种对规范化的理解,致使很多人在看着程序工作,而不是在工作中讲程序。结果造成了所谓规范的时候比不规范的时候工作效率还低。


管理要规范,讲原则和按程序做事当然没有错,但不能够“教条”和死搬硬套。“救火时”程序和制度都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事实上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对人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要求更高。


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虽然不能一味地追究求表面化,但是管理讲究适当的表面功夫也是必要的。无论是社会管理、军事管理,还是其它的管理行为都一样,但顺序必须是“先精其内,再图其表”。因为任何事物的生存都必须有其牢固的根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同样不能例外。具有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领导者团队,就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得以坚持的根基。







作者简介

陈志华著名制造管理专家托马斯企管总经理、2016年湖南最优秀公共管理服务专家、《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作者、深圳创新方法研究会专家。曾在世界五百强日本独资企业一一胜美达电机株式会社任职。



企业简介

长沙托马斯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科学管理研究、企业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咨询于一体的知识型企业。公司秉承诚信营造机遇、实用体现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以将观念、思路、系统厘清为知识,再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作为使命,以为企业系统化学习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12年来,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托马斯企管目前拥有服务团队50多人,自建专家库拥有400多名各领域教授、专家,课程库总数约2600 门。其中拥有自主知识版权的课题5个。并出版了《反省中国式工厂管理》和《90后一线员工管理》。






秘书长 | 胡向阳 15874252962

副秘书长 | 杨可18874091850

办公室兼财务 | 付辉18974806432

地址 | 长沙市雨花区马王堆南路79号

西子花苑6栋2单元1403室






扫码关注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哦!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