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谱的家族,把家谱堪称是家族至高的家风规范,这种做法说出来一点都不稀奇。毕竟家谱里面的家规,往往就是留给后人的“榜样”形象。可是这一代代传下来的老家谱,可信度真的那么高吗?一些专家学者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近几十年,随着兴修家谱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地方图书馆开始收集家族“老谱”,虽然家谱记录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和发展,但是它们却与正史、方志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所以很多地方图书馆也纷纷把这些老旧家谱看为“宝贝”。
虽然很多人都把老家谱看成“宝贝”,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却指出老家谱不一定可信的原因,他表示“在家谱中攀附名人的现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家谱也并不可靠”,“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就像日记、自传、回忆录一样,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必定存在很大的主观局限。一般的族谱总要为本家族扬善隐恶,夸大甚至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和优良传统,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而将真相掩盖起来”。
其实葛剑雄教授的话,也所言非虚。纵观一些历史书籍,就有不少的记录。例如,我国明清时期曾将一些罪犯流放到云南、贵州和西北边疆,其中有些人也留下了人口众多的家族,但对祖先这样的出身和来源,家谱中往往不愿记载,或者不愿记载迁移的真正原因。受贬斥的官员中也不乏忠臣名人,他们往往成为一些家族的附会对象。如海南岛一些李姓家族,就自称是唐朝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宰相李德裕的后代,但在史书中却找不到这样的记载。
一些史学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缺失的部分有很多都由后人凭想象补上。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我国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在我国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道具”,每当有人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类家谱自然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