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修谱是家族大事,想要启动修谱,除了家族中的族老牵头以外,在家族中搭建修谱班子来配合修谱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修谱班子的好坏,一般直接决定家谱的质量,决定修谱班子好坏的,往往就是家族中是不是有人才。
修谱班子中的人才,往往分两种。第一种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秀才、谱师、塾师参加编修,还有一种是刻字制版的工匠。以前都说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然后现在很多家族还没等到60年,家谱就因为技术或文化底蕴不足而失修,没有师承,文化素质不高,导致许多人连家谱都未见过。这也就有了家族缺人才,家谱修不动的尴尬窘境。
不可否认传统的修谱方法,的确一度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但是社会在进步,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到,家谱数字化的趋势也成为了修家谱最主流的方法。以前很多人会认为,把家谱扫描,保留的扫描件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家谱。这个概念完全是错误的,把纸质家谱扫描,的确可以更方便地保存家谱,但是扫描文件中的信息,却不能够精确地查找。这就是扫描件和互联网家谱最大的区别。
互联网家谱,通过智能化的AI系统,可以引导想要修谱的宗亲,提供修谱所需的资料。而所有的家谱信息,通过数字化的录入,想要在一个家族中搜索哪一个人的信息,则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准确、快速地找到对应的人物信息或者事件资料。
一本家谱除了家族中的人丁信息外,还包括姓氏源流、世系世表、艺文著述等很多重要的家族信息。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很多没有接触过修谱的人头大。但是互联网家谱智能系统,不但可以给到宗亲一些参考文献资料,一本完整的家谱中会需要哪些资料,系统也会一一列出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哪怕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家谱的新手,也能够轻松地修出一本完整的家谱。
按照“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时间规则来推断,我们将很快迎来第三次修谱的高峰期。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中,第一次修谱高峰是在民国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后,最近这10年,中国不断推行“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运兴”的文化强国目标,因此,续修、新修家谱也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继续传承和发扬。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欢迎关注“名门修谱”。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转发和分享!
该文章来源“名门修谱”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保留追究其侵权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