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很多家族的数据上传至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寻根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姓氏家族来说,有很多人抱着“同姓就是同源”的想法,看见姓氏相同的人就说是自己的族人。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很多的数据显示,姓氏最早的起源是来自于黄帝氏族时期,到了商周后,才以具体的文字形式展现了出来。之后随着很多家族的发展和迁徙,姓氏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同样的一个姓氏,往上寻根并不一定是同一个祖先。因为现今很多的姓氏都是经历过多源流、多民族发展而来的,如果家谱上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千万不可以盲目地胡乱认祖归宗。
谈到寻根,不可不谈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修谱。家谱作为寻根的“重要依据”,其中包含的信息对于族人寻根,或者寻找其他失散的族人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以前的老谱,凭着长辈的记忆,通常都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然而事实证明,很多家族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规律中,把家谱信息慢慢地遗失,甚至到最后家族都没有了家谱的传承。毕竟家谱作为家族历史发展信息记录的一本载体,它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存在,那就很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遭受损坏等等。
现在时代在进步,家谱信息互联网化也是很多家族在做的一个时代工程。很多家族对于互联网家谱深入地了解后,都觉得把家谱信息放到网上,远比存放在家里某个地方要更加的安全和可靠。互联网家谱改变了许多家族修谱的习惯,但是却没有改变修谱的方式。所有家谱中的信息,在编修家谱时,也需要跟一些国学、史学资料做对比,以保证家谱资料的真实性。有了家谱信息做支撑,族人寻根才会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