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试点是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委员会给试点城市的荣誉,也是最大的政策支持,也是国家对物流标准化普及应用的高度重视,更是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
物流标准化试点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对试点城市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是对试点省份各级政府部门的考验。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和关心。
物流标准化试点涉及内容广泛,情况复杂,参与的企业众多,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都非常强,要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要一份责任,需要我们付出和努力。
物流标准试点程序多,环节也多,即要做到符合标准,也要符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更要遵守八项规定和勤政廉政的要求。所以在试点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项目遴选程序轻项目遴选质量。试点城市在遴选项目上非常重视,也专门委托了第三方机构来操作,但对项目试点的模式、相互的关联度不是很重视,有的项目试点方向存在问题。基础设施类项目过多,托盘租赁和循环共用类项目过少,造成项目试点时间长、验收难度大,不能及时拨付项目支持资金。
二是重项目认定轻项目调度。试点城市对项目认定非常重视,专家组对每个项目都到现场查看,这也是对的。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对试点成效统计不重视,对项目调度不重视,项目进展情况了解不及时,试点成效统计没有实现信息化。让上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无法掌握试点进展。
三是重试点原则性轻试点灵洗性。试点城市在试点过程中,试点项目的确认经过了商务主管部门党委会、局长办公室等组织程序,认为项目只要组织上认定了是铁打不动,并没有建立项目库和项目替换制度,项目只能上不能下,项目布局不合理。
四是重试点固定模式轻试点模式创新。试点的核心是要建立托盘循环共用体系,要让托盘转起来、动起来,有的试点项目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暂时的效益,但对今后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试点城市怕承担责任,往往不让创新模式的试点项目进入,影响了试点的质量和整体成效,出不了试点亮点,也会影响绩效评估和国家对后续政策的持续支持。
(作者:江西省商务厅现代服务业处调研员 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