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帮,领先的商协会运营管理云平台

Shangbang News

/ 会员动态

慎终追远---中元祭祖

发布时间: 2021-08-12 来源: 杨金波 点击率: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现代人将古人的思想文化传承,但是它的由来和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佛教中,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会”。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由来

  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

  “中元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鬼节传说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

道教由来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所以大赦孤魂游鬼,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佛教由来

    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释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唤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中元节祭祀活动

  民间的鬼节与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普  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荡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 祖(请老客)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湖南: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烧  包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一般都在水边(江河、溪水)焚烧为佳。



中元节的传统民俗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地官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的祭祀传统

  中元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的意义在于缅怀先人和已故亲朋,传达思念之情。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的文化传承

  《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与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传承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省时省力又符合环保要求。

关注四知谱学
专注谱学,传承姓氏文化


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