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以各姓氏血缘关系为群体的民间资本续修或编修家谱现象,在各地尤其农村正方兴未艾地活跃起来。论其主体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家谱同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与国史、地方志组成中华民族三大文献资料。
习总书记说的传统文化涵盖面较为广泛,但一定有其承载体,我认为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二者都是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承载体。我曾说过去哪怕是一个强盗或匪徒,在修自己家谱时也会积极张扬惩恶扬善,决不会诱其族人去做偷鸡摸狗之事。之所以这么说,其意表明,家谱里蕴藏着丰富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内容,值得传承与弘扬。除此,家谱还包涵五大社会功能。
(一)史料佐证功能
这是家谱文献的主要功能。正如梁启超指出的,家谱是“重要史料之一”,“实可谓史界瑰宝”。在移民史研究室,谭其骧先生的《湖南人由来考》便是利用家谱资料和方志、氏族志进行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学生曹树基的《湖南人由来新考》是又一篇力作。张国雄在撰写《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时,开始是希望在古代官方文献中获得直接了解,结果是记载太少,感到非常失望,只好转向主要利用家谱和地方志。
1984年,杨布生教授在著《岳麓书院山长考》时曾说:书院山长的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一般都不很高,名不见经传者居多,这些山长的传记就很难上省志、县志,只好在其家谱中去找。
(二)道德教化功能
家谱中大多载有“族规”“家法”“祖训”“家训”“家戒”之类的内容。无疑对促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俭业、戒奢侈、禁赌博和忌荒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封建社会靠律例和礼制(道德伦理)治理国家,而当下是依法治国,法则是人民基本的行为准则,但是没有违法不代表道德品质就高,道德伦理要求比行为准则要求更高。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能使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几千年中华文明为依托,现代文明建设之树才会根深叶茂。当今,国家提倡“以德治国”,更要大力提倡和宣扬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传统伦理道德,来治理我们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治则国兴。
(三)寻根认同功能
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对民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藉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这种文化认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同时,我们通过修家谱,对自己的家族追本溯源,连支连宗后,达到明血缘,别婚姻,才有我们民间所说“五服(代)内不通婚”,从而促进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三)为培养优秀子孙提供土壤。
优秀家风家训家规就后代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许多人可能看过曾国藩的“家书”,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不但行为准则有很高要求,同时对道德、信仰、理想等都有全方位的要求。大家可以去查证历史上国内外的延续百年以上名门望族,没有那个家族不是有完整家风、家训、家规传承 。同时代有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后裔现在如何?答案显而易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后世子孙大部分是各行各业的翘楚。这是因为他们家风、家训、家规传承都很完整,历经百年而不衰。
(五)为后代提供航标航向
每个家族的家谱都记载了名人,同时也记录了因犯族规驱逐出族的人。家族名人就是家族给后人树立的族群榜样,给后世子孙指明人生航向,是激发后世子孙向先祖学习超过先祖动力,实现中华民族来自骨子的原始愿望“光宗耀祖”。例如有的家族家训家风家规是书香门第,后世子孙读书致仕途比例相对比例就大些。如果家族的家国情怀为主,后世子孙保家卫国的人才就多些。杨氏家族“清白家风”“忠勇节俭”家风家训,导致后世子孙清廉为官的人比例大,只要是社会变革,外族入侵关键时刻,涌现保家卫国的杨家人多些。
同样违反了族规的也要受到处罚,有的在族谱上除名,有的死后不许进祖山等,这是对国家律例的补充,起到稳定社会,规范人的行为警戒线,让我们道德得到升华。虽然现在许多东西不适合当今时代,当时在封建社会未尝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现在是新中国,家风,家训,家规也应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修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直推行依法治国,我们最低行为准则就是守法,依法办事,红线是违法必究。更高要求是以家风家训家规标准来衡量自己提高道德品质。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有莫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