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青史束高阁——请读《宝庆府志》
时间:2019-02-14 来源:李振军 点击:次
勿使青史束高阁——请读《宝庆府志》
在这样一个平台,面对这样的对象,我想首先推荐这部书——道光《宝庆府志》,尽管,这书读起来并不易。
回想起来,我大概经历过两次乡梓意识的觉醒:第一次是在我离开家乡到北京念大学时,这是距离唤醒意识,人往往如此,当身处他乡时,家乡便格外的凸显出来了;第二次大约是在五年前,是由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引发,由此书而及魏源其它书,进而阅读了一批有关邵阳的人物资料,这几年,凡见到有关邵阳的史料文献我都会买来看看,其中就有这部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印的著名的《宝庆府志》。
就地方志而言,良史著就,关要有二:其一,其地须为史地;其二,须由大家史笔操持。缺其一,无事可说;缺其二,有事讲不漂亮。《宝庆府志》的主持编纂人就是著名的邓显鹤。说“著名”自然是就湘学史而言,普通人不知道他也是正常。熟悉湘学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的人,一生治学,均着力于乡邦文献,贡献甚钜。
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晚号南村老人,清新化县人(新化清时属宝庆府)。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岁能诗,博涉群书,嘉庆九年举于乡,后屡试不进,遂厌薄仕进,志业于学,足迹半天下,晚年主讲邵阳濂溪书院,卒于咸丰元年(1851)。《清史稿》列文苑传,称其“系楚南文献者三十年”。湘皋去世时,左宗棠撰挽曰:
“著作甚勤,四海才名今北斗;
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
曾国藩也为其撰写墓表,其中说:“其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如饥渴之于食饮,如有大谴随其后驱迫而为之者。……于是搜访滨资郡县名流佳什,辑《资江耆旧集》六十四卷。东起漓源,西接黔中,北汇于江,全省之方舆略备,巨制零章甄采略尽,为《沅湘耆旧集》二百卷。遍求周圣楷《楚宝》一书,匡谬拾遗,为《楚宝增辑考异》四十五卷。绘乡村经纬图以诏地事,评述永明播越之经以旌忠烈,为《宝庆府志》百五十七卷、《武冈州志》三十四卷。”
《宝庆府志》这样的鸿篇巨制自然非湘皋先生一人撰就。山西河曲的黄宅中任宝庆知府后,毅然倡修府志,并担任主修,甫踰年,黄氏另有迁任,继任张镇南(与黄宅中同乡)接修,时湘皋正主讲濂溪书院,即聘总揽其事。湘皋同乡邹汉勋,乃湘省知名学者,尤擅舆地之学,亦聘共襄盛事。肇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时四年告竣。由这样的宿儒任总纂,董理其事,《宝庆府志》之良,不难想见。故其自刊布以来即广受称道,被目为“博赡精详,典雅宏丽”的“最为精善”之作。《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亦称:
“邓氏斯作,体虽变而不失其雅,文虽富而不伤于繁,至其综覈之精密,断制之谨严,洵非老师宿儒三长兼备者,所能道其万一,足推为湘邑志中之冠。”
我自然没有能力去评判这部名著,闲览所及,只觉书中遗珠俯拾即是。中国是史学大国,无论是全国正史,还是各地方志,从古至今,都备受珍视。我也常读今人修的地方志,古今对照,却有如下两点感受:
其一,记得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传统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数字管理,重礼法人文而轻实证统计,这一点既反映在传统的治国理政上,也反映在我们的史学传统上,但是,此一问题如今已然彻底改变。我读今天的地方志,犹如读一个时期这个地方的总账本。而读古时正史或方志,这方面的内容固然也有,但主线却是礼法人文传统。古人修史,除了载明一域一代之地理沿革、物候状况等,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施行教化,或者,它是一域之治理教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故其特别重视礼法、人物、民俗等人文精神的传承。譬如,我们翻看《宝庆府志》,里面除了有“疆里记”、“山川记”等,还有“国朝耆旧传”,里面的名目有“忠义”“孝友”“儒宿”“文学”“忠节”“善行”“任侠”“才杰”“隐逸”等等。应当说,这样的史学传统有其不能忽视的合理性。或者,我想,今后我们的地方志,除了实证统计,是否也应该重拾我们的人文传统。
其二,旧时方志,往往颇具文采,有些甚至文采斐然。而今天的志书,就像是统计报告,毫无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今后我们修史,是否也应该学学古人,重视文章的文采,否则,怎么能够出现一代良史。
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宝庆府志》,是岳麓书社2009年影印出版的编入“湖湘文库”的三卷本。本就是古书,且未点校注释,读起来自然不易。旧时士绅,家势发达,往往注资文教,刊印名著,以求声名显于后世。今之政府,或商业巨子,若能略施簿资,聘二三宿儒,将此书点校注释整理出版,勿使青史宿高阁,让更多人能够容易读到,实在也是功德无量的千秋盛事。谁若有意,我愿襄助玉成。
就地方志而言,良史著就,关要有二:其一,其地须为史地;其二,须由大家史笔操持。缺其一,无事可说;缺其二,有事讲不漂亮。《宝庆府志》的主持编纂人就是著名的邓显鹤。说“著名”自然是就湘学史而言,普通人不知道他也是正常。熟悉湘学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的人,一生治学,均着力于乡邦文献,贡献甚钜。
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晚号南村老人,清新化县人(新化清时属宝庆府)。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岁能诗,博涉群书,嘉庆九年举于乡,后屡试不进,遂厌薄仕进,志业于学,足迹半天下,晚年主讲邵阳濂溪书院,卒于咸丰元年(1851)。《清史稿》列文苑传,称其“系楚南文献者三十年”。湘皋去世时,左宗棠撰挽曰:
“著作甚勤,四海才名今北斗;
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
曾国藩也为其撰写墓表,其中说:“其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如饥渴之于食饮,如有大谴随其后驱迫而为之者。……于是搜访滨资郡县名流佳什,辑《资江耆旧集》六十四卷。东起漓源,西接黔中,北汇于江,全省之方舆略备,巨制零章甄采略尽,为《沅湘耆旧集》二百卷。遍求周圣楷《楚宝》一书,匡谬拾遗,为《楚宝增辑考异》四十五卷。绘乡村经纬图以诏地事,评述永明播越之经以旌忠烈,为《宝庆府志》百五十七卷、《武冈州志》三十四卷。”
《宝庆府志》这样的鸿篇巨制自然非湘皋先生一人撰就。山西河曲的黄宅中任宝庆知府后,毅然倡修府志,并担任主修,甫踰年,黄氏另有迁任,继任张镇南(与黄宅中同乡)接修,时湘皋正主讲濂溪书院,即聘总揽其事。湘皋同乡邹汉勋,乃湘省知名学者,尤擅舆地之学,亦聘共襄盛事。肇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时四年告竣。由这样的宿儒任总纂,董理其事,《宝庆府志》之良,不难想见。故其自刊布以来即广受称道,被目为“博赡精详,典雅宏丽”的“最为精善”之作。《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亦称:
“邓氏斯作,体虽变而不失其雅,文虽富而不伤于繁,至其综覈之精密,断制之谨严,洵非老师宿儒三长兼备者,所能道其万一,足推为湘邑志中之冠。”
我自然没有能力去评判这部名著,闲览所及,只觉书中遗珠俯拾即是。中国是史学大国,无论是全国正史,还是各地方志,从古至今,都备受珍视。我也常读今人修的地方志,古今对照,却有如下两点感受:
其一,记得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传统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数字管理,重礼法人文而轻实证统计,这一点既反映在传统的治国理政上,也反映在我们的史学传统上,但是,此一问题如今已然彻底改变。我读今天的地方志,犹如读一个时期这个地方的总账本。而读古时正史或方志,这方面的内容固然也有,但主线却是礼法人文传统。古人修史,除了载明一域一代之地理沿革、物候状况等,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施行教化,或者,它是一域之治理教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故其特别重视礼法、人物、民俗等人文精神的传承。譬如,我们翻看《宝庆府志》,里面除了有“疆里记”、“山川记”等,还有“国朝耆旧传”,里面的名目有“忠义”“孝友”“儒宿”“文学”“忠节”“善行”“任侠”“才杰”“隐逸”等等。应当说,这样的史学传统有其不能忽视的合理性。或者,我想,今后我们的地方志,除了实证统计,是否也应该重拾我们的人文传统。
其二,旧时方志,往往颇具文采,有些甚至文采斐然。而今天的志书,就像是统计报告,毫无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今后我们修史,是否也应该学学古人,重视文章的文采,否则,怎么能够出现一代良史。
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宝庆府志》,是岳麓书社2009年影印出版的编入“湖湘文库”的三卷本。本就是古书,且未点校注释,读起来自然不易。旧时士绅,家势发达,往往注资文教,刊印名著,以求声名显于后世。今之政府,或商业巨子,若能略施簿资,聘二三宿儒,将此书点校注释整理出版,勿使青史宿高阁,让更多人能够容易读到,实在也是功德无量的千秋盛事。谁若有意,我愿襄助玉成。
上一篇: 新平台,新高度 ,新自我——新成员成长记 下一篇:北海,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