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并对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性陈述。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已经胜利召开,全国各行各业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热潮不断。
3月23日,由长沙市邵阳商会主办,邵商同学会、邵商三组、邵商四组承办的“经济趋势与湖湘展望——两会精神和2023年宏观经济走向”专题讲座,在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多媒体汇报厅隆重举行。
长沙邵阳商会本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让更多的邵商企业家认清当下大势。本次讲座特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知名经济学家钱春海,聚焦全国两会最新精神,围绕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态势,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向,探讨两会经济新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寻找企业转型发展正确的宏观方向,为邵商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023年两会精神分析
第一、此次会议对形势的判断比较谨慎。会议将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定在5%左右,低于市场预期。
第二、在工作基调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工作的主线从供给侧转向以需求侧为主。
第三、在政策与工作重点中,扩大国内需求成为重中之重。
第四、对“资本”和“平台”的态度悄然转变。
第五、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六、在继续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对房地产企业的态度悄然转变。
第七、坚持绿色、双碳,厘清发展路径。
第八、财政政策:宽松不打“转向灯”,防控地方债务风险。
第九、货币政策:精确有力,但仍保持适当宽松。
2023年两会召开的经济背景
回顾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202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取得4.8%的经济增长。但进入4月以来,受疫情疫情影响,经济景气转弱,经济增长受到较大拖累,二季度增速仅为0.4%。随着国务院推出稳住经济大盘的一系列措施,三季度经济有所修复,经济增长录得3.9%。进入四季度,疫情再次多地散发,尤其是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经济复苏进程再次受到冲击,经济增长再次下滑,变为2.9%。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3%,经济复苏的进程较为困难。
一、2022年消费远低于市场预期
1-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其中1-6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分月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 月份实际同比增长4.9%,但自3月份起出现大幅负增长,当月同比下降6.0%,4 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至14.0%,6月份回升至3.1%。 10月份之后,再次跌入负增长。
二、2022年投资需求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基建投资显著上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连续大幅下行。
三、进出口
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2022年进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周期叠加结构性因素,导致出口受阻,中国外贸有进入长期调整的风险。
四、总结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当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征,一是投资仍处于复苏阶段,增速较疫情前的长期增长水平有明显差距;二是进出口虽然保持较高水平,但边际开始放缓;三是消费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因此,2022年经济复苏的动力并不强。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于2023年1月18日公布经济增长数据 。 2022年,我国GDP为1210207亿元,突破120万亿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GDP总量约为18.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增长4.1%,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1、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发展。
2、第二产业生产先抑后扬再调整。
3、疫情扰动下服务业生产整体偏弱。
从长期供给的角度来看:从长期性因素来看,疫情不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向。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经济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下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中高速甚至中速发展环境中,因此,2022年从长期的角度也存在下行压力。
2023年两会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财政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主要针对供给侧与企业端,在需求侧和居民端的支持存在不足;二是中央财政赤字空间并未打开;三是减税措施对中小企业效果有限,中小企业仍然举步维艰;四是地方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对财政的消耗越来越大。五是银行问题财政化引发的财政风险越来越大;六是土地出让金缩水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2016 年 6 月 24 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央银行政策研讨上阐述了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央行采取的多目标制,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此外,1995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二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这意味着我国央行在行政架构上并非完全独立,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协调。这也给预测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而估计市场的总体流动性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赤字货币化在两会前的大讨论:
1、刘尚希(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
疫情冲击下,各地的税收大幅度下滑。半数以上省份的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同时又有大量的刚性支出,财政实际上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支出在不断刚性化,收入却在急剧减少。所以当前的问题并不是说基于什么理论,而是要从现实出发。再按照过去的套路,就无法以应有的政策规模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法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我觉得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如果央行可以提供5万亿的赤字货币化,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经济启动难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中央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我认为“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是当前条件下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至于大家担心的通胀问题,从 2008 年以来的观察表明,货币存量的变化几乎难以影响消费物价。还有部分人担心央行独立性的问题,央行作为一个机构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央行的独立性还是要看国家的整体需要,央行并非“国中之国”,更像是一个央企。先应对生存风险,再考虑发展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的话,以后风险会更大,不能排除有暴发危机的可能。我们甚至还可能错过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宝贵的时间窗口。
2、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 传统货币理论没有过时,只是刘尚希“以偏概全”,只看 CPI 而忽视资产价格膨胀。
• 美日量化宽松那是被逼无奈,不能看人家瘸腿拿拐杖,自己就要去学拄拐杖。
• 中国的政策空间还远没到必须用拐杖的地步。
• 财政不能直接向央行发国债,这是起码的纪律和约束。
为什么1到11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总体表现收缩,但M2 等流动性指标却一路走高呢?
答案是:我们必须区分,央行是从资产段端,还是负债端调整资产负债表?这有很大的差别。美联储是从资产端调整资产负债表,而中国央行却不一定,既有资产端,也有负债端。这就给中国流动性货币的分析带来很多复杂的现象。
二、2022年货币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2022年M1增速为3.7%,M2增速为11.8%,M2增速创近五年新高,2022年货币政策整体比较宽松。但M1与M2增速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社融和M2增速的剪刀差也在扩大,说明资金空转的现象较为明显。
第二、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人民银行存款累计余额120.84万亿。
“天量超额储蓄”的背后,是人们的消费减少,投资减少。
第三、2022年,我国住户中长期贷款整体增加2.75万亿,回到了2014-2015年的水平。相对于2021年6.08万亿,腰斩一半以上。住户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2022年房贷数据,是近8年最差的一年。从侧面看出,房地产行业需求极度萎缩。
第四、民企的货币需求疲软,政府与国企成为承接今年货币宽松的主体。
第五、同业拆借利率快速下滑,反映出货币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
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效率递减甚至失灵的问题。信用低迷叠加传导扭曲,中国经济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因此,2023年财政可能替货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2023年宏观经济分析
发展特点:
第一、消费需求:消费将迎来反弹式增长。除基本消费品和非聚集性消费外,被疫情深度抑制的其他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将会随着经济运行常态化而集中释放,三年结存的购买力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消费补偿。
第二、投资需求:投资增长将适度放缓。疫情期间,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消费和服务业均遭受疫情的巨大冲击,投资对这三年的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增强,但这并不代表投资将再次主导经济增长,只不过起着暂时的“托底”作用。
第三、进出口需求:出口将面临多年不遇的外部压力,多重挑战将导致出口显著下行,甚至进入负增长状态;进口由于国内经济的复苏,而保持一定的正增长态势。
第四、通货膨胀:CPI涨幅前高后低,PPI降幅触底回升。CPI中枢或低于预期,通缩仍是主要矛盾。
第五、充分就业: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保就业依然是2023年重要的工作。
第六、人民币汇率:2023年汇市面临的不利因素趋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将重拾升势,回升至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6.7—6.8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区间。
第七、财政政策:2023年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第八、货币政策:2023年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通货膨胀方面:
CPI涨幅前高后低,PPI降幅触底回升。CPI中枢或低于预期,通缩仍是主要矛盾。
通胀走势结合猪肉价格、原油价格、居民收入三个因素来看,上行和下行压力互为对冲,但总体通胀水平趋于下降。
PPI走势结合原油、动力煤、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几个因素来看,2023年PPI总体同比增速将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对于PPI而言,由于工业周期驱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仍处于下行周期,因此我国PPI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处于负增区间。从2023年各类物价的走势来看,我国物价未来总体温和,但通缩性发展的状态较为明显。
2023年人民币汇率趋势方面的分析,稳中有升。
第一、2023年美国经济。在短时间大幅加息情况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越来越渺
茫。
第二、中美利差。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中美利率倒挂将有所缩小。
第三、美国未来通胀走势仍不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2023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一定会收窄,方向大概率是升值,可能是在6.7-6.8附近徘徊。
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
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 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在2022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将会有一定的上升,在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2022年之后,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其他三重压力将会得到缓解,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应该比预期高一些。预计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5-6%之间。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
然而,从复苏的基础来看,由于外需面临严峻的挑战,2023年中国经济将重点转向内需。如果内需迟迟难以启动,中国经济复苏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
(根据钱春海教授演讲录音整理)